命理與十二因緣觀

2005/11/21李貢銘解說予東湖觀佛門 

子平八字命理排出所稱四柱,從年十二數中出生於月,月則有十二;月中有三十日;日中有十二時辰。命理四柱中就有三世因果,包括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三四則為十二數,此數組合與佛學十二因緣相通。有如四柱分別有六親宮位論述,年論祖父母,月論父母,日論己身妻妾,時論子女。在未生此身之前,祖父母是存在的,因此可以將它視為過去或稱未生前世;繼而,子女未生之前,同於此理。如果佛學業力之說可信,那親情彼此間具有相吸果報是存在的。俗云:「不是冤家不結親。」視人未生之前為過去,出生至滅為現在,未來延續就是看子女了。

 

  佛經云:「佛說一切法,為渡一切心。」十二因緣法為學佛的入門基礎。經入佛學中有「法數」的概念,指學習法門的數目,學者必須了解有三界、五蘊、五位、七十五法、四諦、六度、十二因緣等是其法數。若不知「法數」則難以入學佛門,究竟如何入佛心印法?當然須從十二因緣觀起修,這裡僅就中國傳統命理學與佛學理概略作一番的探索。

 

命理學有探究命運的旺衰期,乃專論人身從生至滅一期的生命概況,雖然有足夠的基礎學理概念,但可惜俗師未能盡覽世俗中的【因緣觀】,因此不能明確指引眾生走向光明解脫的道路。反是在佛學裡有十二因緣觀的起修法門,藉此令人了悟生死流轉的真相。在佛學由此觀而開悟者,名為「緣覺」修。

 

何謂十二因緣(術語)。新作「十二緣起」解釋,舊作十二因緣,又單名稱作「因緣觀」,或「支佛觀」。這是佛法中辟支佛之觀門。專論眾生涉三世(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而輪迴六道之次第緣起也。此說通於命理學之四柱,不離於三世之年月日時組合。雖然歷來學佛者或知識份子,皆視命理預知學為邪說,但傳統中國命理的根源,乃是傳自於「易理」經典,屬於東方哲學的概念,若能精通於易之義理,那就不能說是迷信,應該說是中國哲學的理論基礎。

 

十二因緣的次第,有:

 

一、無明,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。無明就是失去光明,就是指黑暗的層面,心智昏迷陷於黑暗中,不得見到未來的景象。命理學則以年月立論為過去世,對過去來說是一段黑暗期,若無過去年月祖父母的起緣,則不能與之相接吸引,成為現在誕生的起緣。雖然佛學解釋「無明」牽扯前一世,這是看不到的過去,按理推之同於祖父母時期,若非祖父母有其造作業識與之感通,也就不可能互相感通而來投胎結親。

二、行,依過去世煩惱,而造作之善惡行業也。行指人的造作行為,人的行為所以變成為慣性,那是累積於過去世的諸行習性因,並視之為未來之因。命理學亦談論因果報應,並且能從八字資料中論斷年月祖父母的心性事業狀態,所以說具有感通因果報應?因為緣起於祖父母所累積造作的功德,業識報應生有現在的果報。

三、識,依過去世之業力,而受報現世受胎之一念也。現在業識種子起於過去世的因,使諸業聚集此因識的種子,即能萌芽投胎於未來世。若以命理學的論法,年祖基因傳於月父母,然後從月父母入胎而吸引自我的連接。業識果報相當可怕,若不遵循正道而行邪法,必定輾轉形成潛在意識,俗稱祖德報應之說,此識形成後,則能報應現世受胎或轉傳於下一代的子女。

四、名色,在胎中心身漸發育之位也。名者「心」法,心法不能以體示之,但以名詮之,故謂為「名」。「色」者即眼等五根之身,就是人體中的器官。佛學是指投胎後,在胎中身心成長的過程,心智稱為名,肉體稱作色。若以命理學論述,則有論述胞胎法,從受胎日起算,有胎元、胎息之論法。恩師鐘義明先生在《命理實用集》一書基礎篇「推息元法」,說明推息元法,以日為主,而以干支相合者定為息元,例如辛巳日生人,辛與丙合,巳與申合,即以丙申為息元。認為胎元屬於先天,息元屬於後天,故有先天胎元、後天息元之稱。大抵胎元為受胎之月令,對於八字之影響較大,故尚有足參酌,餘者無關重要,姑置之可也。註釋中強調胎息是用來推算一個人的「靈竅」何時開啟者;「變元」,即時柱的干支合;「通元」,即用生年五虎遁求得的命宮干支。胎、息、變、通、江湖派的造流年用為「先天八字」,元朝推大流年者多用之。

又說胎元即受胎之月,常法以生月天干進一,地支進三求之,此為十月懷胎之數也。若不足月者,則不在此限。可見胎元演法的推論廣泛,對人胞胎成長及往後的成長運氣有著莫大的關聯。命理學還有專論胎元運氣的論斷理念,諸如胎元與年不合,主骨肉不合。被年衝、刑、破、害,主損主,甚者離居。或胎元是時干支羊刃,年支之劫殺,日支之破碎者,主生下便剋父母。或胎元與時、日之支同位,主平生災滯,若天干又相同,主疾病或為廢人,有破無成。古詩云:「時臨胎氣干莫同,此地同支禍必逢,四肢不免疾相攻。對胎破了元無福,此是平生失路翁。」胎元與父母心思性情相通,胎息則論胎內成長過程。現代也有流行胎中教育的理念,以為胎教是人學習最好的基礎,只是效果如何?還是未得到正面的證實。

五、六處,六處即六根,為六根具足,將出胎之位也。在胎中六根生長齊全後,隨著就是準備誕生出世。在胎中除有六根之外,還有生長五位,五位就是五意,內容相當複雜。五意就是五種意識(屬於佛學的名數)有一業識,二轉識,三現識,四智識,五相續識。此五識自細至麤,依止次第而生,故稱為意。意有能生與依止之義。(見起信論。)

(一)業識。為有情眾生流轉之根本識也。依賴根本無明,而一如之真心,初生動作之念者。起信論曰:「一者名為業識,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。」然論中將無明及業識結合稱為業識。一是對於他之轉識現識等,一對於分別事識即意識。因之轉識及現識,當於阿賴耶識中之自體分,後者分別事識,當於阿賴耶識全體。

(二)轉識。起信論所說五識之一。無明門中之轉相,識體門謂之轉識。業識之根本無明,一轉而為能見之識者。【又】唯識論所說八識中第八阿賴耶識,謂之本識,其餘七識,謂之轉識。七轉識是也。以此為本識轉生之末識故也。【又】轉有漏之八識而得無漏之四智,謂之轉識。若在修行論及解脫型態,關鍵就在「轉識得智」,修行轉不了此識,則無法解脫證得正智。何謂轉識成智?轉有漏之八識,而得與無漏之八識相應之四智也。在轉有漏之第八識,而得與無漏之第八識相應之大圓鏡智;轉有漏之第七識,而得與無漏之第七識相應之平等性智;轉有漏之第六識,而得與無漏之第六識相應之妙觀察智;轉有漏之前五識,而得與無漏之前五識相應之成所作智也。此四智雖各有二十二心心所,共相應而起,然此中智之心所,作用最為顯勝。故特標明此智之名也。唯識論十曰:「如是四智相應心品,雖各定有二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,而智用增以智名顯。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,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而得。」

(三)現識。楞伽經所說三識之一。第八阿賴耶識之異名。一切諸法,盡依阿賴耶識而顯現,故名現識。楞伽經一種說法:「譬如明鏡持諸色像。現識處現,亦復如是。」唯識了義燈四本曰:「現識者。楞伽經云:諸法皆於本識上現故。」【又】起信論所說五識之一。以名阿賴耶識之相分。由阿賴耶識之自體分變現能見之心與所見之相也。按事理分辨阿賴耶識體相用,彼論從阿賴耶識「自體」分名業識,以其「見分」名轉識,以其「相分」名現識。

(四)智識。謂於前現識之相,不了自心所現,故起分別染淨之智,是名「智識」。論云:依於境界心起分別。是也。

(五)相續識。謂依前分別境界起念相續,無有間斷,是名「相續識」。論云:依於智故,生其苦樂,覺心起念,相應不斷。是也。
 如前命理胎元論斷法,與六處理論相同,六根及五種意識,五意不就是命理中的五行。五行生剋制化如同五意識的變化過程,業識是日主,轉識是格局生剋的作用,現識是當下創造事業的能力,智識是成就的身分地位,相續識擴展延續事業及培育下一代的能力。

 鐘恩師著作命理學書本中有《命理乾坤》「盤根篇」「胎元」(武陵出版社出版)講解胎中成長的過程,僅此錄入作為參考:研究古法認為,「以當生前三百日,為十月之氣,乃是受胎之正」,是否有商榷之處,還有,在母體內的胎兒,自受孕至出生這期間,每個月有何成長的發展變化。

 站在現代醫學的立場而言,產業是從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起算,預展期約為二百八十天。簡單的算法,是以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為準加上九個月又七天。然而百分之八十五的孕婦會在預產期前後兩週內生產。最新的算法是以精確的懷孕週數來計算,以四十週,即二百八十天為預產期。懷孕一個月等於懷孕四周(0週至三週),因第一週尚在前次月經期間,故醫學上稱此周為0週。

懷孕月數 週數

胎兒的發育情形

1

0-3 胚胎,尚未成人形,頭尾總長約一公分。

2

4-7 頭部與身體能區分,能分泌荷爾蒙,四肢五官能識別。

3

8-11 能區分男女性別,羊膜形成,胎兒浮在羊水中。

4

12-15 血液流通,胎盤形成,粗具人形,手腳能運動。

5

16-19 心臟活動旺盛,皮下脂肪增加,表皮充滿胎脂。

6

20-23 眼睛睜開,喜好活動,心臟強壯,毛髮長出。

7

24-27 性器生長完全,腸中有糞出現,胎毛漸脫。

8

28-31 皮下脂肪愈厚,胎位固定,肺機能已接近完成,能呼吸。

9

32-35 肺部發達,睪丸進入陰囊,全身圓潤。

10

36-39 胎兒成熟,頭骨硬實,膚色粉紅。

 

 命理學有關意識的論述,除有詳細的性情解析之外,同在《命理乾坤》「青苗篇」有腦部及四柱年月日時分配表:

 

外表系統

 

天干

大腦皮質

前腦

頂葉
神經纖維連接前腦與後腦

視覺區

 

後腦

髓腦

小腦

橋腦

聽覺區

語言運動區

 

邊緣系統

 

地支

老師認為思想的世界,可如此劃分:
(1)左腦皮質,掌管理性、分析性、批判性的思考。
(2)右腦皮質,經營形式的認定、直覺、感受性、創造性的見地,創造力和分析能力的橋樑。
(3)外表系統,大腦雙半球的橫面、外側側面、頂面、前後外角皮層。主宰感覺、意志運動(隨意運動)。
(4)邊緣系統,大腦皮層內面、底面的組織。主宰記憶(學習記憶、生活記憶);個性(性情橫暴或良順);情緒(喜、怒、哀、樂);慾望(因慾望而生行為);內臟調節(如因緊張而引起胃潰瘍;是隨情緒、慾望所發生的內臟調節)。
 命理學理側重於所見的人生觀,佛學則包含世出俗法觀。目前為止,命理學未能兼論五意的範圍,卻有引渡眾生學佛的方便,尤其是解析性情的資料,不由性情的了解,如何引人入聖呢?時下,不少出家眾藉由命理方便,作為服務信徒的行為,在教內之理則視為犯戒,但從熟通理論上來看,就不能說是一種錯誤!主要在說者是否能對人生世俗苦樂及人心作徹底的認識,若是無法自我省思得證佛法之妙,縱使引用佛經所云,那也是自誤誤人的謊言而已。

 

六、觸,二、三歲間對於事物未能識別苦樂,但欲觸物之位也。這箇「觸」透過六根及五意綜合而延生往後的命運,出生在二、三歲期間學習事物,還是不能用智力辨別苦及樂,完全靠著身體的接觸作學習。幼童僅以表情或姿體的笑與哭作表達,苦痛即哭,樂感即笑,這是當人學習的最基礎。觸的學習最貼切,也是最難轉化的一層,欲在學佛的過程有所領悟,就得在自我要求上功夫,尤其是靜坐盤腿的練習,直接與身心有觸的作用,這樣才能深入體悟佛法的旨趣。在命理學中有專論兒童運氣的方法,如「兒童關煞」法,主要在關懷幼童期間趨吉避凶,掌握幼童生長期間的禍福運氣。常人學佛理念中認為有佛菩薩的庇祐,但尚無法深入理解佛力源由的道理,致使誤解或不信佛法的力量。命理學則認為命定有數,能事先藉由命理干支推演得知吉凶禍福。歷來命理學朝這個方向的運用,就因此被批判為宿命論者,並且認為宿命論具有約束人的潛力發展,不值得暢談廣論。

若用命理學談論觸覺,就得在日主以外的七個干支,以日主作我看,與其它干支化出十神星,這些十神星之情性,即是「我」的觸覺反應。據筆者命理推論的經驗,發現四柱年月日時,納音配以十二運的宮位,即能推論每十五歲內的觸覺反應。當十神星氣旺的時候,那就表示對此星情性的反應強烈,反之,弱星就不會有強而有力的作用。在鐘恩師著作《命理實用集》書中「卷二斷訣篇」「日柱納音十二運斷訣」說:「先賢用律呂樂器測量「地磁氣」而發明的音之五行,十二運之論命法,以日主為主。古法論命是以天干為「祿」,地支為「命」(年支),納音為「身」。因此,納音所顯示的是一個人內在的性格、潛意識、潛力等比較幽微、不為人知者。」又,如十二運斷訣註解「自生」說,有理性,能孚眾望,向上發展,健康,長壽,少年時就有不平凡的際遇(尤其是在年月柱),家庭幸福(日時則應於晚年)。個性開朗、進取,心境常青。其它還有自敗、自冠帶、自臨官、自旺、自衰、自病、自死、自墓、自絕、自胎、自養等十一宮解釋。

七、受,六、七歲以後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感受之位也。受覺是觸之後,較為深入的身心反應,身心經過觸覺之後,逐漸能作出諸受苦樂的取捨。但感受還是有深淺的區別,並不是每個生命所受相同的際遇,就是有完全相同的感受。這個原因來自於「觸」的過程,譬如幼童曾受湯火之傷,這個經驗留在他的身心傷痛,則被視為如同毒蛇猛獸的可怕!學習認識的經驗,用知識或看的接觸,遠不及於親身的接觸深刻,所以受覺反應會有深淺的差異。

 常人言:享受。是指自己享用感受。聖凡對苦樂之別,各有不同的見解定義。站在根本上而論之,俗人卻以得苦為樂。六、七歲期間反應所受的感覺較為直接狹隘,對於苦樂具有強烈且直接的應對,因為接觸的角度較小,所以比較所用的心思不雜多,反應就顯得靈敏。若是成年人反應感受,就有可能介入許多刻意掩飾的情態,使得反應的速度變得遲緩。

 若以命理論及「受」就是鐘恩師在《命理乾坤》之「盤根篇」所說五行生剋的作用。其解說生、剋、比和的意義,因各人的立場、判斷態度不同,或感受不同,所下的定義也就互異。因此在研究五行的生、剋、比和之意義前,必須先弄清這三個名詞的定義:
生-養、起、進、產、出、動、造、性(本性)、來處(事物之起點)、加強。譬如水生木、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、金生水之類。

剋-勝、必、急、殺、巳(盡、死)、相對、敵對、限制、界止。譬如木剋土、土剋水、水剋火、火剋金、金剋木之類。

比和-類、校(較)、方(比喻)、比例(循舊例)、親、近、偏黨、從、代、密、和、齊(平等)。譬如木見木、水見水、土見土、金見金、火見火之類。

 五行之間的互動,定義既明,次解說五行間的關係——–(詳見書本)。按命理對「受」的看法,其中變化多端,並非單純不變的類向,譬如木命同時會見木金火產生的變化關係,就不只是比和或剋或生洩能解釋清楚。只是從命格及流年五行推論其中,就能衍生相當繁瑣的變化,難怪不解其理之人,認為人性極為細密且複雜不定。

 人從出生開始有觸的學習,粗相的觸在六根,漸轉入細觸則能影響於心。命理學的十神星,就是個人對觸、受的反應情性,這是學界絕對可以認定的準則。若以此道理作為指導修行的定論,並非不可行或屬謬論的邪說。譬如命格正印星為主的格局,就顯得其人天生具有慈悲心,如此修行者,與生俱來對修靜、佈施諸法,就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觀念,令其修持大乘佛法,自然是快樂如意;反則七煞坐命之人,性情剛烈,雖具有俠義之心,同樣可以服務於宗教,但他的處世作風,就只能擔任護法的角色,並不能主持靜修的職務。命格專有成局者,不論是修行或創業,都能有成就的一片天。但格局不專者,雖然修道或創業,也只有短暫或稍淺的成就罷!筆者拙見原有設想編輯修行與命理的論述,乃是起源於密宗選擇法門的理念,上師必須為弟子選修法門,這個技巧的用意旨趣,在於使弟子選修適合的法門。何謂適合法門?其實說通了,就是能對治偏惡習性的心法。人生原本就是難以圓融,每類情性都有偏頗的特性,因此發生諸有障礙,學佛追求圓滿人生,法門如同藥物,屬於專治陶冶性情的妙方。若是選錯法門作修,難免多損耗一輩子的心思,總是無法啟動致力轉化的效益。

 佛學所說的受,乃是引導生命未來走向的力量,欲得成就解脫聖道,對此觸受不得輕易疏忽,不然真會錯解以苦為樂。佛學認為身心一切的觸受是苦,而非真實不變的樂,原因是感由前世無明的造作,苦樂無有恆性視為無常,因此與業力互相感通而有此身果報,所以這個身子諸有的反應,斷然不是真樂而是苦報。這也是小乘佛法四諦,知苦入修的起緣。這個理念的發明,真是從始至終徹底的觀感,但粗淺命理學者所見或所推論者,卻只有現世富貴貧賤的定位上,對於覺受的解析雖有,卻有不如佛學領人達根本的效果。

 筆者愚昧得自於傳承及醉心命理的影響,將命理轉入佛學的法門,主要想藉由命理學的觀念,引導著群眾前往真實解脫的聖境。

八、愛,十四、十五歲以後,生種種強盛愛欲之位也。人若未經感受的經驗,就不知道轉求所愛。十四歲之前,大概是國小求學時期,男女性情逐漸成熟,內心經過觸受的經驗,產生各種身心的變化。觸受是感通外境的反應,愛仍是身心經過加工的慾望。愛屬因緣之一,這是人心對境定義的行為。俗云:有愛就有恨。愛恨相互對待,欣喜令人心生有愛,反之則是厭惡生恨心。如果人沒有過去的觸受,根本不懂分別出愛恨的行為,

九、取,成人以後,愛欲愈盛,馳驅諸境,取求所欲之位也。

十、有,依愛取之煩惱,作種種之業,定當來之果之位也。有者業也,業能有當來之果,故名為有,

十一、        生,即依現在之業於未來受生之位也。

十二、        老死,於來世老死之位也。

 

十二因緣其中「無明」與「行」二者,歸類於惑業之二,屬過去世之因;然而識、名、色、六處、觸、受五者,屬緣於過去惑業之因,而受之現在果,是過去及現在一重之因果也。按理而推之於命理學,年干支之前如無明與行,年月之干支就包括識、名、色、六處、觸、受五者,而整組八字的架構變化,繼而形成為受之現在的果報。

 

又、愛、取二者為現在之惑,有則為現在之業也。緣於此惑業現在之因,而感未來之生與老死之果,是現未一重之因果也。此為三世兩重之因果。八字命理學的架構周密,以干支組合作為代表符號,其中干支如天地經緯,一陽一陰如進退,亦如動靜晝夜的佈置,同樣具有推理人性情的理念,雖然尚無幾度空間的說法,但相信未來知識廣博的方便,不久的將來就會有卓越的發明與貢獻。

 

假設佛教因果業障與時空有關,那麼干支是紀錄的符號。這樣的理念之下,就不難以干支往前後推理,預測因果報應的時間與事件。但目前命理學的用意,主要在現世中運用,人受限看到現在的一切,無法突破現況,將命理學往其他途徑發展。

 

依此兩重之因果,而知輪迴之無極。蓋既見現在之惑(愛取)、業(有),由現在之苦果(識乃至受)而生,則知過去之惑(無明)、業行,亦從過去之苦果而生,既見現在之苦果(識乃至受)生現在之業(有),則亦知未來之苦果(生老死),生未來之業。

 

上溯之,則過去之惑業,更從過去之苦果而來,下趁之則未來之苦果更生未來之惑業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此為無始無終之生死輪迴。辟支佛觀之,一以厭生死,一以知無常實之我體,遂斷惑業而證涅槃也。其中分別因與緣,則行與有之二支是因,無明與愛取之三支是緣。餘七支總是果,但果為還起惑業因緣之緣。故攝之於緣中,不別存果名,是曰因緣觀。

 

關於「李 貢銘」

中國道家茅山丹道協會創辦人,入門開業歷經三十多年的考證,對於山醫命卜相各有著書立說,尤其是綜合佛道修行理念,希望將古老五術精神理念發揚光大。 本站命名何謂祿神? 中華民族以五福臨門為傳承追求的目標,五福指「福、祿、財、子、壽。」祿神網之祿神,為五福之祿,亦稱為「五子登科」。 五福是逐漸增進的,它由福氣臨身,祿神加祿,財源廣進,子孫滿堂,長命百壽。
分類: 五術理論與實踐。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